分卷阅读24
胶带就行。不过……”李瓒想起什么,神情严肃了些,站起身,朝不远处的杨队报备,“一颗反步兵地雷,还有颗手.雷。手.雷是扔了还是带回去?” 杨队喊:“扔了吧!” 李瓒回头看宋冉,表情认真,问:“这个要拍么?” 宋冉赶紧点头:“要的。” 李瓒抿下唇,扬起手用力一甩,手.雷飞出去,在蓝天上划过一道抛物线。他转身拿过宋冉手里的摄像机,把她拨到自己身后,说:“捂住耳朵。” 宋冉听话地将食指塞进耳朵,缩在他背后。就听不远处轰地一声爆炸巨响,泥沙飞溅,冰雹一样砸过来,打在他的作战服上噼啪响。 有几颗石子砸在宋冉小腿上,有点儿疼。但大部分都被他的身躯挡掉了。 待爆炸平息,他低头摆摆,拍拍头发上的沙土,把摄像机还给她。 她小声:“谢谢。” “客气。”他掸着衣服上的尘土,走开去继续工作了。 而宋冉感觉不太妙,刚才爆炸时有颗小砂石掉进她领口了,膈得慌。她小心地把砂砾揪出来扔掉。 她想着刚才他将她朝身后的轻轻一拨…… 莫名的安全感。 宋冉深吸一口气,揉揉心脏,那小石子在她心口划过的地方,刺辣辣的,磨死人了。 一定要让他跑十公里,还得是负重跑。 第13章 到下午的时候,小分队排出了十三颗地雷。全部拆了引信,一溜儿齐刷刷摆在地上。 宋冉蹲在一旁拍照,见李瓒把地雷分成两排摆放,问:“有什么区别吗?” “这六颗是绊发,这七颗是压发。” 宋冉举着收音话筒,问:“压发是什么?” “一踩上就爆炸。” “那电影里的那种呢?” “电影?”他扭头看她。 “电影里演的都是踩到以后要松开才爆炸。” “那是松发。”李瓒说,“一般出现在电影里。现实中几乎不用,都是一踩就炸,哪儿有时间抒情。” “哦。”她恍然大悟。 以前看电影时总奇怪为什么地雷有这么大的BUG,每每让主角逃脱。原来是编剧的设计。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,分队清理出一条安全通道。随队的东国兵在通道旁设了线做标记,又派了人去村子里通知当地人。 大家收拾好仪器工具往回走。 野外工作一整天,大家都累得够呛,一路沉默无声只顾赶路。早上来时的轻松劲儿都没了,只剩疲乏。 天空万里无云,蓝得像海;太阳仍然炽烈,曝晒着漫山遍野。 经过一处山坡,漫山的小麦田像金子般的海洋。宋冉眼尖,看见一个包着汗巾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,他佝偻着腰,背着麻布袋在田埂上缓缓而行。 老人瘦骨嶙峋,背上的麻袋却分外壮实,像个大胖墩儿,将他压弯了腰。 宋冉打开摄像机拉了下镜头,对着收音话筒轻声言语:“路上遇到一个当地老人,他背着一个□□布袋,可能是……粮食?” 李瓒听了,抬头望去,粗衣布裤的老人行走在蓝天麦田间,像一幅油画。 他眯眼分辨了下,说:“是粮食。上午过来的时候,他在山那头的田里割麦子。” 宋冉说:“看着好像很重。” 李瓒忽问:“你猜,有多少斤?” 宋冉猜不出:“不知道。……你看得出来?” 李瓒又看了一眼,思索:“八十斤吧。” 宋冉对重量没概念,她捋了捋帽檐下汗湿的碎发,问:“八十斤是多重?” 他将她从头到脚看一眼,说:“差不多一个你这么重。” “……”她小声,“我才没那么轻。再说了,我觉得那个袋子也没那么重。” 一旁杨队插话道:“我觉得比你重,怕有一百多斤。” 原来这两人的对话大家都听见了。杨队一发言,士兵们开了话匣子,议论纷纷: “哪有那么夸张?五十斤吧,那里头或许放了棉花。” “放屁,这儿哪有棉花?” “我觉得六七十斤差不多。” “九十斤肯定有。” 七嘴八舌讨论下来,话题突然一转, “那老人背得了九十斤?我看你都不一定背得动。” “九十斤老子背不动?信不信现在把你扛起来。” 宋冉:“……” 一片闹腾之时,李瓒说:“要不过去背一下。” 众人交换眼神,跃跃欲试。 杨队:“我觉得行。” 宋冉:“……” 这是一群小学生? 李瓒跟同行的东国兵伊桑表达了下观点,没想到伊桑也很不靠谱地展示出极大的兴趣,高声冲着山坡上喊了声东国话,那老人停了下来。 一群士兵们喜笑颜开,纷纷跳上山坡。他们越过收割完的麦田,踩着小腿高的麦秆,笑闹着朝山上跑去。 宋冉大开眼界,举起相机跟着他们跑。 老人簌簌站在田埂上,看着一群年轻的兵朝自己涌来,有些惊慌。 伊桑笑着说明来意,老人这才放松下来,将背上的大麻袋放下,喘着气摘下头巾抹汗。 那麻袋有小孩儿高,水井粗。 杨队试着抱了一把又放下:“我去。真特么重。九十斤是绝对有的。” 李瓒拉住背带绳,把袋子背上身,掂了一下,说:“